您是否听说过“基孔肯雅热”(Chikungunya fever,CHIK)这个听起来有些陌生的名字,其实是一种由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,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和寨卡病毒病相似。基孔肯雅热在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流行,流行范围呈持续扩大趋势。我国媒介伊蚊分布广泛,且近年来境外输入病例不断增加,导致本地传播疫情风险日益升高,所以了解它至关重要!
罪魁祸首:基孔肯雅病毒。
传播途径: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!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(俗称”花蚊子”)是主要传播者。
基孔肯雅热的典型症状包括:
1.突然高热,体温可达39℃以上,常伴有寒战、头痛、背痛、全身肌肉疼痛、畏光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2.剧烈关节疼痛,尤其是小关节(如手腕、脚踝、手指、脚趾等)。
3.发病后2-5天出现皮疹,常见于面部和四肢伸展侧、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,疹间皮肤多为正常,部分伴有瘙痒感,数天后消退,可伴脱屑。
4.基孔肯雅热的潜伏期一般为1-12天,通常3-7天内出现症状。多数患者为轻症,大约一周可治愈;但30%-40%患者关节疼痛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,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。值得注意的是,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相似,常被混淆。两者都是通过伊蚊传播的病毒性疾病,基孔肯雅热“痛得更久”,登革热“危险更大”。重症高风险人群包括围产期感染的新生儿、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以及患有高血压、糖尿病或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。
既然没有特效药,预防蚊虫叮咬就是最核心、最有效的防控策略!
1.消灭蚊子孳生地(治本之策):
翻盆倒罐,清除积水!检查家中及周围环境,清理废弃容器(瓶罐、轮胎、泡沫箱等)、疏通沟渠、填平洼地、覆盖水缸/储水容器、定期(至少每周一次)彻底清洗和刷洗花瓶、水生植物容器、宠物饮水碗等,不给蚊子幼虫留任何生存空间。
妥善处理垃圾,尤其是能积水的塑料包装、一次性饭盒等。
2.严防死守,避免叮咬:
安装纱门纱窗:确保完好无损,阻隔蚊子进入室内。
睡觉时使用蚊帐。
室内可使用合格的杀虫气雾剂、蚊香液、盘香等减少蚊虫叮咬。
穿着防护衣物:户外活动时,尽量穿浅色、宽松的长袖衣裤,减少皮肤暴露。避免在蚊虫活跃时段(上午7-9点和下午4-6点)在树荫、草丛、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。
如果你近期有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旅居史,或者有明确的蚊虫叮咬史,出现发热、剧烈关节疼痛、皮疹等症状,请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,并主动向接诊医生说明情况,这对于医生及时、准确地作出诊断至关重要。
不传谣不信谣:基孔肯雅热不会通过呼吸道或日常接触传播,无需恐慌,但需高度重视防蚊灭蚊。防蚊灭蚊齐行动,远离基孔保健康!
了解基孔肯雅热,做好个人和家庭防护,是避免感染、保障健康的最有效方法。让我们从清除身边积水、防止蚊虫叮咬做起,共同构筑健康防线!
参考《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(2025年版)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