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,“坐月子”是一个传统的概念,它有一个更科学的叫法——产褥期,这段时间大约为6周,其间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都会经历巨大的变化。
以前,产妇被认为需要远离一切可能让身体受凉的因素,因此很多妈妈在“坐月子”期间被要求避免外出、避免洗澡、饮食上补充大量的温热食物和汤汤水水。
然而,这些传统做法并不总是符合现代医学的科学依据,尤其是很多做法可能过于极端或不适合每一位妈妈。例如过度捂热、限制洗澡等措施,并不能从根本上促进身体恢复,反而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随着大雪节气的到来
天气逐渐变得寒冷干燥
新手妈妈们也开始关心
冬季该如何科学“坐月子”
保暖要适度
温度不是越高越好
在冬天坐月子,很多姐妹都被家人嘱咐“捂着点,别着凉!”结果裹得像热水瓶一样严密结实。
然而,热水瓶的保温原理可不是靠“裹得紧”,而是靠科学隔热。如果只顾“捂”,反而容易“捂出问题”——热进不去,凉也挡不住!
科学保暖法则一:科学穿衣是关键
别再一股脑套上你所有的厚衣服啦,分层穿搭才是王道!
底图来源:canva可画
比如,内里穿柔软的棉质内衣,中间套一件羊毛开衫,外面披件防风的外套,这样的组合就既保暖又透气。
科学保暖法则二:温度湿度要适宜
房间环境温度需要控制在24-26℃,这是最适合妈妈和宝宝的范围,既不会让人觉得太冷,也不会至于因为太热而出汗增湿。
除此之外,保持室内湿度在50%-60%。干燥地区可以使用加湿器,但要记得定期清洗,避免细菌滋生。
科学保暖法则三:通风对流不能忘
每天要开窗通风15-20分钟,时间选在阳光最好的时候,可以避免冷风直吹到妈妈和宝宝身上。
别让房间变成密不透风的“蒸笼”,空气闷热更容易滋生细菌哦。
手脚发凉怎么办?
动起来更健康
产后,尤其是在冬季,人体血液循环减缓,加之外界低温环境,导致手脚易冷,这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。
为了缓解这一症状,建议妈妈们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,特别是多食用具有温补效果的食物,并坚持饮用温水,以保持身体的水润与温暖,从而有效改善手脚发凉的情况。
在冬季坐月子期间,不少新手妈妈认为,既然外面寒冷,最好是多躺在床上休息,避免动弹。
实际上,卧床休息虽然有助于恢复,但一直不活动对身体恢复也没有好处,甚至可能增加静脉血栓的风险。
因此,适度进行一些简单的“月子健身操”,如温和的腿部摆动、手部伸展及舒缓的腹部呼吸练习等,对于促进血液循环、加速身体恢复、防止身体僵硬及减少体内废物堆积都大有裨益。
关键在于,做运动要循序渐进,避免过度剧烈。
如果要出门的话,记得全副武装,穿上厚实的衣物,尤其要特别保护好头部、颈部和脚部。尽量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,避免风寒侵入导致身体不适。
尤其是刚刚分娩的妈妈,身体仍处于恢复期,免疫力较弱,最好减少外出哦~
健康的你们
才是宝宝最温暖的港湾